张伯接到”孙子”带着哭腔的语音电话:”爷爷救我!我打伤了人,对方要私了,快转12万到这个账号…“情急之下张伯正准备汇款,幸好被赶来的女儿及时阻止。经警方核实,这通求救电话是骗子利用AI声音克隆技术合成的精准诈骗。类似张伯的经历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蔓延,AI诈骗已成为针对老年人群体最具威胁的新型犯罪手段。
AI诈骗的”致命陷阱”为何频频盯上老年人?
- 技术代沟与认知局限: 许多老年人对Deepfake换脸、AI拟声、ChatGPT生成逼真文本等技术缺乏基本认知,难以辨别真伪。骗子利用信息差制造恐慌或信任场景。
- 情感软肋被精准利用: 冒充亲友求救(如子女、孙辈出事)、假借公检法权威施压、虚构中奖或健康危机是常见剧本。AI技术使这些剧本的呈现(声音、视频)极度逼真,直击老年人的关爱与敬畏心理。
- 安全习惯相对薄弱: 部分老年人对陌生链接、二维码、非官方App下载、随意透露验证码等风险行为警惕性不足,易落入信息窃取圈套,为后续AI诈骗提供”弹药”。
- 信息获取渠道单一: 主要依赖传统媒体或亲友口口相传,对新型诈骗手法的预警信息接收滞后,防范意识更新速度跟不上骗术的迭代。
筑牢防线:多维度老年人AI诈骗防护策略
- 普及认知,揭露”AI魔术”面纱(知识赋能):
- 深入浅出讲解技术原理: 用最直白的语言和生动案例(如播放真假声音对比片段)向老人解释什么是声音克隆、AI换脸,强调”耳听为虚、眼见未必为实”。
- 高频更新预警信息: 社区、老年大学、银行网点、子女应定期传递最新AI诈骗案例和辨识要点,将防骗宣传融入日常。
- 建立核心原则: 反复强化 “涉及转账汇款,必须通过电话或当面二次核实身份” 的铁律,即使是看似最亲近的人发来的信息或打来的电话。
- 强化安全习惯,堵住信息泄露源头(行为防御):
- 隐私保护是基石: 严格教育老人不随意在陌生网站、问卷、电话中透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信息、人脸、声音、家庭成员详情等敏感数据。社交平台晒照需谨慎。
- 设备与账户安全加固: 协助老人设置强密码、启用手机银行/支付软件的双因素认证。安装可靠的安全防护软件并定期更新。 对不明来源的App、链接、二维码坚决说”不”。
- 官方渠道优先: 办理业务、查询信息只认准官方App、客服电话或线下网点,警惕搜索引擎中的虚假广告和仿冒网站。
- 善用技术与工具,构筑”防火墙”(科技助力):
- 启用”守护”功能: 利用手机厂商提供的“亲情守护”模式或第三方安全软件,子女可为老人设置转账汇款延迟到账、大额交易提醒、可疑来电/短信标记拦截等。
- 部署反诈应用: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官方工具,利用其来电预警、风险查询、身份核实、快捷举报功能,提供即时防护。
- 利用银行风控: 了解并利用银行针对老年人的账户安全锁(如夜间锁、境外锁、限额锁)、转账到账时间延迟设置等功能。
- 构建情感支持与紧急响应网络(社会支持):
- 建立”安全联络人”: 每位老年人都应指定1-2位可信赖的亲属或好友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必选联系人。遇任何可疑的”紧急”事件,必须先联系安全联络人商议。
- 社区联防共治: 社区网格员、楼栋长、志愿者队伍将独居、高龄老人纳入重点关怀名单,建立定期走访和异常情况主动发现机制。物业门岗对上门推销、自称维修等人员加强盘查登记。
- 畅通举报与求助渠道: 确保老人及其家人清晰知道遇到诈骗或疑似诈骗时,第一时间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,并保存好通话记录、转账凭证、聊天截图等证据。
面对AI诈骗的复杂性与隐蔽性,没有任何单一措施能确保万无一失。为老年人构建坚实的防护网,需要知识更新、习惯养成、技术防护、情感支持四轮驱动,家庭、社区、金融机构、政府部门必须协同发力。核心在于将”防范”意识深植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与思维习惯中,让他们在面对精心伪装的”AI陷阱”时,能保有那一份可贵的警惕与从容。持续的教育、暖心的陪伴、高效的联防,是守护”银发族”数字安全的关键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