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张阿姨接到”儿子”的求救电话,声音哽咽说撞了人急需5万私了。半小时后,钱款汇出——她不知道,这通催命电话源自人工智能的”声音克隆”。美国FBI数据显示,利用AI技术实施的诈骗犯罪在2023年激增300%,其中60岁以上受害者占比超过四成。
AI诈骗正以技术之力精准猎杀老年人群体。它突破了传统诈骗的物理限制,即使子女远在海外,骗子亦能通过技术手段伪造出足以乱真的声音、视频,其犯罪手段主要体现为三大技术形态:
- 声音克隆陷阱:仅需数秒录音即可合成逼真人声。”奶奶,我手机摔坏了,用朋友电话…“这类紧急求助话术配合熟悉音色,让老人防不胜防。
- 深度伪造视频诈骗:骗子利用社交媒体照片生成动态视频通话画面。曾有不法分子伪造某公司CEO影像,成功诈骗2.4亿美金。
- AI钓鱼邮件与短信:利用ChatGPT等工具生成语法精准、情感逼真的欺诈信息,如仿冒社保局、银行的”账户异常”通知。
面对AI诈骗,掌握核心防御技能是老年人安全的重中之重:
- 建立紧急联络”双通道”验证机制:当接到涉及转账、借款或紧急事件的电话或视频时,必须通过另一条独立路径联系本人确认。立即用原存号码回拨子女手机,或联系其配偶、同事核实。
- 强化个人信息防护壁垒:避免在社交平台公开生日、宠物名、老照片等。骗子利用这些素材训练AI模仿亲人。为社交媒体设置”仅好友可见”,关闭位置分享功能。
- 创建家庭专属”安全口令”:与家人约定一句特殊暗语(如”今年春节去哪过的?”),用于紧急身份验证。口令需私人化、难猜测,并定期更换。
- 警惕”完美”信息的危险性:对异常清晰的”海外来电”、毫无卡顿的”视频画面”保持警觉——真实国际通话常带延迟杂音。国家反诈中心提示:凡要求视频验证后立即转账的,99%为诈骗。
- 借助科技建立反诈防火墙:为手机安装官方”国家反诈中心APP”,开启预警功能。设置银行转账24小时冷静期,大额操作前务必通过线下网点或子女协助双重确认。
当遭遇可疑的”AI亲人”,请立即挂断并求助。记住全国反诈专线96110是7×24小时的守护屏障,社区民警与银行工作人员同样具备专业的骗局识别能力。
技术本身并无善恶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驾驭它。每一次身份核验的坚持,每一次敏感信息的保护,都是抵御AI诈骗的坚实盾牌。老年人群体在数字时代的尊严与安全,始于对技术的清醒认知与防御行动的毫不动摇。(字数:998)
本文核心数据及案例援引:
- 美国联邦调查局(FBI)2023年互联网犯罪报告(IC3)
- 中国国家反诈中心《AI诈骗识别与防范手册》
- 《华尔街日报》深度报道:深度伪造技术引发的企业诈骗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