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当你步入校园,AI驱动的安防系统默默扫描;课堂上,智慧平台分析着你的学习行为;图书馆里,个性化推荐系统为你推送书单;求职季,简历筛选算法可能决定着你的面试机会… 以大学生为对象,AI公共安全不再是科幻概念,它渗透于学习、生活乃至未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。 理解AI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及潜在风险,掌握必要的防护与应对策略,是当代大学生在数字时代的必修课。
一、 风险防范:守护你的数字人身安全
- AI驱动的网络诈骗识别: 大学生是网络诈骗的高发群体。利用AI技术模拟亲友声音、伪造紧急情况的“深度伪造”诈骗层出不穷。保持警惕,收到涉及转账、隐私信息的异常请求时(尤其是通过陌生链接、临时通话),务必通过原有可靠渠道(如直接电话、见面)进行二次核实,切勿轻信AI生成的逼真音视频。对“中奖”、“助学贷款异常”、“快递理赔”等诱惑性信息提高敏锐度。
- 人脸信息保护: 校园门禁、课堂签到、活动签到甚至自习室占座系统,广泛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。这带来了便捷,也埋下了隐患。
- 风险点: 数据泄露或被滥用(如用于商业营销甚至身份冒用);算法偏见导致识别错误。
- 行动指南: 仔细阅读使用协议:了解你的人脸数据将被如何存储、使用及共享范围。最小化授权:对非必要场景(如某些社团活动签到)的刷脸要求保持质疑态度。关注隐私设置:定期检查相关APP或系统内的隐私选项。
- 个人数据泄露防御: AI系统依赖海量数据训练和运行。你在社交媒体、购物平台、校园APP、甚至共享单车留下的每一个足迹(位置、消费习惯、社交关系、学业信息),都可能在AI赋能下被分析、画像甚至滥用。
- 风险点: 精准营销骚扰、算法推荐成信息茧房、歧视性定价(大数据杀熟)、隐私泄露导致安全风险。
- 行动指南: 强化密码管理:不同平台使用高强度且不同的密码,启用双因素认证。谨慎授权APP权限:非必要不授权麦克风、摄像头、通讯录、位置等敏感权限。减少过度分享:在社交平台晒学习轨迹、宿舍生活、消费记录时三思,避免暴露过多个人习惯和细节。善用隐私工具:使用隐私保护浏览器插件、关注Cookie设置管理。
二、 学术与公正:在AI时代坚守发展权利
- AI学术诚信应用: 论文查重、代码查重、作业原创性检测等工具广泛普及。
- 风险点: 查重算法可能存在误判(如合理引用、专业术语);ai代写代考工具的兴起冲击学术诚信根基。
- 行动指南: 恪守学术道德:深刻理解诚信价值,坚决AI代写、代考,那是学术生涯的定时炸弹。理解工具原理:学习查重机制与规范引注方法,避免因格式问题被误伤。若遭误判,保留证据并依据学校流程理性申诉。拥抱AI辅助学习:将AI作为强大的文献整理助手、语法检查员或学习思路启发者,而非替身。
- 警惕算法滤镜中的刻板印象: AI算法在简历筛选以及校园评奖、评优、助学金评定等环节的渗透日益增多。
- 风险点: 算法设计或训练数据的偏差,可能导致基于性别、地域、学校背景、甚至姓名的不公平筛选结果,放大现实中存在的刻板印象。
- 行动指南: 保持批判性思维:意识到自动化决策并非绝对公正,警惕算法“偏见过滤”。准备更全面的材料:在简历和申请中,突出硬性可量化成果(如项目、竞赛、成绩排名、专业技能证书)、展现独特经历与潜力,减少算法依赖单一标签进行判断的机会。了解规则并申诉:如怀疑遭遇算法不公,积极了解相关流程规则,收集证据,通过正规渠道寻求说明或申诉。
- 应对信息茧房效应: AI推荐算法依据你的浏览偏好持续推送类似内容。
- 风险点: 视野窄化、观点极化、认知偏差加剧,阻碍多元化思维发展。
- 行动指南: 主动“破茧”学习:有意识地搜索和关注不同立场的可靠信息源(如权威媒体、学术期刊、不同领域专家观点);定期清理或重置推荐算法的兴趣标签。参与多元讨论:积极在课堂、社团、线上社群参与不同背景、观点的交流对话,在碰撞中拓宽视野。
三、 社会责任:从意识到行动的未来力量
面对AI公共安全的复杂图景,大学生群体有着独特的责任与使命。作为数字原生代,不仅要成为技术使用者,更要成为规则的参与者与价值的守护者。
- 提升数字素养与AI认知: 主动学习AI基础知识、运作原理、应用领域与伦理议题。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、讲座和工作坊是宝贵资源。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是防范风险的第一步。
-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算法素养: 不盲从AI生成的内容或决策结果。学会审视信息来源、评估算法逻辑潜在偏差、思考数据背后的价值取向。这是应对信息洪流和复杂决策的核心能力。
- 关注AI伦理议题与政策发展: 了解国内外关于数据隐私保护(如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)、算法监管、AI治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讨论。参与校内外的相关研讨会、辩论赛或学生社团活动,发出青年声音。
- 负责任地使用与创新AI: 无论在学术研究、项目开发还是日常使用中,秉持尊重隐私、追求公平、透明运作、权责明确的原则。思考如何利用AI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(如校园安全预警、无障碍服务、环保监测),推动技术向善。
- 积极反馈与监督: 在校园或社会生活中,如果发现AI系统存在明显的歧视、错误、安全隐患或滥用,通过正规渠道(如学校信息办、相关管理部门、消费者协会平台) 进行反馈和举报,履行公民监督责任。
AI公共安全,根植于技术,但核心在人。 大学生不仅是AI浪潮的体验者,更是塑造未来安全与公平的重要力量。在便利与风险并存的时代,主动学习、理性思辨、提升数字生存技能、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习惯,是保护自我权利的核心屏障。培养批判思维,审慎使用技术工具,深刻理解AI算法潜在的偏见陷阱,是保障个体发展机会平等的关键。参与公共讨论,关注技术伦理与治理规则,则是成为负责任数字公民、推动AI向善发展的长远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