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AI生成的图片摆在眼前:人物比例古怪,光线来源不明,物体的材质模糊不清,仿佛来自一个物理规则混乱的平行宇宙。这个令人生硬的场景,恰恰凸显了提示词中“现实”一词被忽略的代价——它远非简单的装饰词,而是编织可信视觉叙事的核心密码。
在AI绘画领域,“现实”并非笼统模糊的追求。它要求我们通过精准的词汇组合,引导AI模型构筑符合人类感官经验与物理规律的视觉世界。其内涵可从三个维度拆解:
视觉写实:塑造感官的真实
逼真感的核心在于对物理世界细节的复刻。陈述“一张肖像照片”效果平庸,但加入“锐利的眼神光、细腻的皮肤纹理、柔和渐变的伦勃朗光”,AI便能捕捉真实摄影的光影精髓。“现实”在此要求精确描述光线(如“手术室的无影灯”、“黄昏的漫射天光”)、纹理(“青苔侵蚀的混凝土墙”、“刚拆封的帆布鞋绒面”)、材质反光属性(“湿润鹅卵石的高光”、“哑光陶瓷的低反射”)等关键视觉元素。主题真实:锚定场景的深度
脱离具体情境的“现实”只是空中楼阁。提示“一个繁忙的市场”过于泛泛,而“90年代东南亚湿货市场的早市:悬挂的滴水电风扇、竹筐里鲜活的罗非鱼、摊主皱纹里的汗珠、蒸腾的热气模糊远景”则瞬间将“现实”扎根于特定的时间、地点、文化背景与社会活动中。这种精准定位场景特征的能力,是生成具有可信故事感画面的关键。著名AI艺术研究者林恩·赫什伯格指出:“最高效的提示词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AI可执行的‘视觉坐标’。物理真实:维系世界的逻辑
可信的画面须遵循基本物理法则。要求“现实”需要避免“漂浮的巨石”、“无视重力的水流”等逻辑谬误。加入如“考虑重力与结构承重”、“符合流体力学的水花飞溅”、“合理的光线衰减与阴影投射”等提示,能约束AI遵守牛顿定律与光学原理。更专业的指令如“菲涅耳效应下的海水边缘高光”、“潮湿地面因漫反射形成的柔和天光倒影”,能显著提升物理精准度,避免画面因“失真”而产生违和感。
在实操中,编织“现实”之网需依靠关键词的精准组合与策略:
- 具象化替代抽象化: 弃用“漂亮”、“震撼”等主观词汇,转向“布满锈迹的铸铁消防栓”、“边缘卷曲的旧电影海报”等具象描绘。
- 参数引导精度: 结合
--style raw
(Midjourney) 或realistic, intricate details, sharp focus
(Stable Diffusion) 等参数风格化指令,或8k, photorealistic
等质量参数加强真实渲染。 - 专业术语加持可信度: 在特定领域引入行话,如建筑效果图中指明“清水混凝土的蝉缝与明螺栓孔痕迹”、“Low-E玻璃幕墙的特定反光色”。
- 环境氛围细节深化: 勾勒“现实”离不开“薄雾中远处建筑的景深虚化”、“ 雨后石板路零星积水映出霓虹”等环境氛围词,构建沉浸式空间。
现实”作为AI绘画提示词的核心支柱,远非对照片的拙劣模仿。 它是我们对物理规律的尊重、对真实世界的解构洞察、以及对AI模型能力的深刻理解的集中投射。每一处精准描绘的光影,每一个合乎逻辑的构图元素,都是向可信视觉世界迈进的关键坐标。掌握“现实”的密码,就是握住了将想象力无缝锚定于人类共同感知体验的那把钥匙——引导AI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视觉叙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