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式AI有哪些核心技术?深度解析驱动AIGC浪潮的创新引擎

AI行业资料1天前发布
10 0

“如何创作一幅从未存在的画作,谱写一段撼动人心的乐曲,或撰写一篇逻辑严谨的报告?” 这曾是艺术与创意领域的专属命题,如今,生成式AI正在以令人惊叹的能力挑战这些边界。从ChatGPT演绎语言的魔力,到sora编织动态视觉的震撼,再到Midjourney描绘天马行空的画境,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) 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创作、生产与交互的图景。驱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动力,正是一系列精妙且复杂的生成式AI技术。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构建现代创意引擎的关键组件。

一、核心基础架构:深度神经网络的进化

  1. Transformer 架构的革命: 这是当代生成式AI,尤其是大语言模型(LLM)的基石。其核心突破在于“自注意力机制。传统模型(如RNNLSTM)处理序列数据依赖时间步,效率低且难以捕捉长距离依赖。Transformer则允许模型在处理序列时,并行计算序列中任意位置元素之间的关联权重(注意力)。这种机制极其擅长捕捉文本、图像、音频等数据内部的复杂结构和远程依赖关系,为处理海量信息奠定了高效基础。可以说,没有Transformer,就不会有今天强大的GPTBERT等模型。
  2. 大规模预训练 这是赋予模型通用能力的核心方法。模型在包含海量无标签数据(如互联网文本、图像、音视频等) 上进行预训练,目标是学习数据所蕴含的基础统计规律、语言结构、视觉概念乃至世界知识。这个过程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和数据量,但最终产出的预训练模型具备强大的基础表征能力,即对输入的深层理解力。
  3. 海量参数与模型规模: 为了容纳从海量预训练数据中学习到的复杂知识,现代生成式AI模型(尤其是大语言模型LLM)的参数规模达到百亿、千亿甚至万亿级别。庞大的模型规模(参数量、层数、注意力头数量)能存储更丰富的知识、学习更细微的模式,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涌现能力(Emergent Abilities),即在模型规模达到临界点后,突然展现的小模型不具备的高级推理、创作等能力。

二、文本生成的核心:语言模型(LLM)

  1. 自回归语言模型: 这是文本生成最主流的方法,以OpenAIGPT系列为代表。其核心原理是:基于已生成的文本序列(上文),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单词或子词(token),然后将其加入序列,再预测下一个,以此类推,像“续写”一样逐词生成完整文本。模型学习的是文本序列的条件概率分布(P(next_token | context))。赋予其强大能力的关键在于“上下文窗口” ,现代LLM拥有处理数万甚至数十万token的长上下文能力。
  2. 编码器-解码器架构: 此架构在需要“转换”的任务中(如翻译、摘要、问答)尤为重要,Google的T5、BART是其代表。编码器负责将输入文本(源语言、长文档、问题等)压缩、理解并编码为丰富的上下文表示向量。解码器则基于这个上下文表示,像自回归模型一样,一步步生成目标文本(目标语言、摘要、答案)。这一架构清晰地划分了“理解”和“生成”两个阶段。
  3. 提示工程与上下文学习: 用户与LLM交互的核心方式是“提示”(prompt。精心设计的提示能有效引导模型理解和执行特定任务(问答、创作、分析等),体现了模型强大的上下文学习能力。更高级的技术包括:
  • 思维链提示: 通过提示引导模型展示其推理步骤,显着提升复杂任务的准确性。
  • 检索增强生成: 在执行生成任务时,模型能实时检索外部知识库(如特定领域的文档、数据库)的信息,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生成的回应中,增强内容的准确性、时效性和专业性

三、图像、视频多模态生成:视觉内容的创造

  1. 扩散模型: 这无疑是当下多模态AIGC最耀眼的明星,Stable Diffusion、DALL-E 2/3、Midjourney、以及视频模型Sora的核心技术。
  • 原理: 模型训练包含前向扩散逆向扩散两个过程。
  • 前向扩散: 逐步向一张清晰图像添加噪声,直到其变为纯高斯噪声。
  • 逆向扩散(去噪): 模型学习从纯噪声出发,逐步预测并去除噪声,最终还原出清晰的图像。这个过程是概率驱动的。
  • 文本引导生成: 通常与强大的文本编码器(如CLIP)结合。文本提示首先被编码成向量表示,这个表示作为条件信息被注入到扩散模型的去噪过程中,在每一步引导去噪的方向,决定了最终生成的图像内容与文本描述的匹配度。精良的提示词工程对生成结果的质量和准确性影响巨大。
  • 优势: 能生成*高分辨率、高多样性、高艺术性*的图像,控制性强,概念组合能力强。
  1. 生成对抗网络 虽然扩散模型风头正劲,但GAN仍是生成式AI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并在某些特定领域(如人脸生成、风格迁移)仍有应用。
  • 核心结构: 包含一个生成器和一个判别器,二者在对抗中共同进化。
  • 生成器: 目标是根据随机噪声生成足以“骗过”判别器的逼真数据(如图像)。
  • 判别器: 目标是将生成器生成的假数据与真实数据区分开来。
  • 训练过程: 两者像“博弈”一样不断竞争和进步,最终目标是生成器能生成以假乱真的数据。
  • 特点: 能生成非常逼真的样本,但在训练稳定性和样本多样性方面有时不如扩散模型。
  1. 变分自编码器: 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成模型,通过学习数据的内在低维潜在空间来生成新样本。
  • 结构: 包含编码器(将输入数据压缩为潜在空间表示)和解码器(从潜在表示重建数据)。
  • 生成方式: 在训练好的VAE的潜在空间中采样点,通过解码器即可生成新样本。
  • 应用: 常用于生成相对简单的图像、数据插值、特征解耦等任务。

四、赋能创新的:强化学习与对齐技术

  1. 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这是提升模型输出质量、与人类意图对齐(Alignment)的核心技术。
  • 流程: 模型针对同一提示生成多个候选回复 -> 人类对回复进行排序打分或提供反馈 -> 训练一个“奖励模型”学习人类偏好 -> 使用该奖励模型并通过强化学习微调原始生成模型
  • 作用: 使模型输出更有帮助、更真实(减少幻觉)、更无害、更符合人类伦理和偏好。这是模型从“能生成”走向“生成得好且安全”的关键一步。
  1. 指令微调: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,使用包含明确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